词典

形容被利用的歇后语(形容被利用的歇后语)

形容被利用的歇后语(形容被利用的歇后语)


歇后语有哪些

歇后语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得最的语言文化之一,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,读了之后往往能令人会心地一笑。

歇后语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。 歇后语是汉语独有的文字游戏,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。

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,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。有时也称作「俏皮话」。

最初的歇后语与现在我们看到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,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、成句的省略。陈望道在《修辞学发凡》中称之为「藏词」。

例如用「倚伏」代替「祸福」(出自《道德经》:「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。」)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,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。

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「比喻——说明」式的俏皮话。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,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。

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,如“泥菩萨过江—自身难保”,“擀面杖吹火—一窍不通”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歇后语。 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,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,如“丈二和尚—摸不着头脑”,“黄鼠狼给鸡拜年—没安好心”等。

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: 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,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。例如: 猪八戒照镜子——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——装蒜 哑子吃黄莲——有苦自己知(或「有苦说不出」) 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,他在前面一种烈性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。

例如 外甥打灯笼——照旧(舅) 孔夫子搬家——尽是输(书) 火烧旗杆——长炭(叹,即享受) 粪坑关刀——文(闻)不能,武(舞)也不能。 以下为一些常用的歇后语: 哑巴吃黄莲:有苦说不出 秀才遇著兵:有理说不清 光棍佬教仔:便宜莫贪 财到光棍手:一去无回头 盲人吃汤丸:心中有数 丈二和尚:摸不著头脑 水仙不开花:装蒜 外甥打灯笼:照旧(舅) 孔夫子搬家:尽是输(书) 礼义廉:无耻 泥水佬开门口:过得自己过得人 偷鸡不成:蚀把米,即不仅没有占到便宜,反而受到了损失 茅坑里扔炸弹:激起民粪(愤) 阎王爷嫁女:鬼要 以下是一此常见於粤语的歇后语: 牛皮灯笼:点极唔明 床下底劈柴:撞板,即闯祸、出乱子 老婆担遮:阴公,即可怜 老公拨扇:凄凉(妻凉),即可怜 单眼佬老婆:一眼睇晒 冬钱腊鸭:得个睇字 隔夜油炸鬼:无火气 番薯跌落风炉:该烩 湿水榄核:两头唧 水瓜打狗:唔见咁截 无掩鸡笼:自出自入 白鳝上沙滩:唔死一身散,即死定了 火烧旗杆:有排长炭(叹) 潮州音乐:自己顾自己 结他无缐(湿水棉花):无得弹,即无可挑剔 非洲和尚:乞人憎(黑人僧),即令人讨厌 卖鱼佬冲凉/卖鱼佬洗身:无声(腥)气 船头尺:度水 亚兰嫁亚瑞:累斗累 太公分猪肉:人人有份 年晚煎堆:人有我有 老举埋年结:算数 蒙古大汗—— 忽必烈:被打至屁股开花(忽=屁股;烈=裂) 吞金灭宋(金=借喻买菜的钱;宋=餸=菜) 歇后语:放下担子聊天——歇后语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歇后语的由来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。

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,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,象谜面,后半截是解释、说明,象谜底,十分自然贴切。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,通常说出前半截,“歇”去后半截,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,所以称它为歇后语。

最早出现“歇后”这一名称是在唐代。《旧唐书.郑綮列传》中就已提到过所谓“郑五歇后体”(一种“歇后”体诗)。

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,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。如《战国策.楚策四》:“亡羊补牢,未为迟也。”

意思就是说,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,还不算太晚。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。

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,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,耐人寻味,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。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,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。

如钱大昕《恒言录》所载:“千里寄鹅毛,物轻人意重,复斋所载宋时谚也。”这类歇后语,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。

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得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,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,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 和才智。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,如“泥菩萨过江----自身难保”,“擀面杖吹火-----一窍不通”,“外甥打灯笼------照旧(舅)”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歇后语,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,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,如“丈二和尚----摸不着头脑”,“黄鼠狼给鸡拜年----没安好心”等。

歇后语的语言诙谐幽默,读了之后往往能令人会心地一笑,如果说笑话让您捧腹大笑,那么歇后语会让您嘴角微翘,暗暗叫妙。希望能让“ 笑话幽默-”的读者得到各程度、全方位的笑。

利用同音字形成的歇后语

小葱拌豆腐——一清(青)二白外甥打灯笼——照旧(舅)孔夫子搬家——净是输(书)坐飞机吹喇叭——想(响)的高飞机上投钱——一诺千金(空投纸票)外甥打灯笼——照舅(旧)猪鼻子插大葱——装象(像)太平洋养鱼——海(还)真大一二三五六--没事(四)一丈二尺的缺口--夸(跨)不得一丈二加八尺--仰仗(两丈)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--思(丝)路不对一个月下了二十九天雨--该应(阴)一斗炒米泡一斗--没帐(胀)一文钱的酱--难会(烩)一斤面粉摊张饼--落后(烙厚)一头栽到炭堆里--霉(煤)到顶一连下了三月雨--少情(晴)一条腿的裤子--成了群(裙)一样布做的夹袄--反正都是理(里)一根灯草点灯--无一心(芯)一根肠子通究竟--只会说实(直)话一辈子做寡妇--新手(守)一跤跌在泥地上--有点晦(灰)气一篮茄子一篮豇豆--两难(篮)一二三四五六七--王(忘)八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--废(费)物点心一辈子守寡--没福(夫)一口吃了个和尚--心里有事(寺)一天雨--无情(晴)一连三座菩萨堂--妙(庙)妙(庙)妙(庙)一脚踢翻煤油炉--搭伙(火)一百里走了九十九--差一礼(里)一百斤棉花一张弓--渐渐谈(弹);漫谈(慢弹)一丈二加八尺--仰仗(两丈)一排爆竹--连骗(片)带诈(炸);连编(鞭)带诈(诈)二三四五--缺衣(一)二两棉花四张弓--细谈(弹)二两茶叶泡一碗--老实(色)二姑娘梳头--不用(蓖)十二个时辰占三个字--身(申)子虚(戌)十文钱掉了一文--久闻(九文)十五的月亮--少量(亮)十月里的桑叶--没人睬(采)十两的纹银--一定(锭)十冬腊月的萝卜--动(冻)了十月丝瓜--满肚私(丝)八十岁的老太打哈欠--一望无涯(牙)八月的核桃--挤满了人(仁)八字没一撇--哪里能成事(字)八百钱掉在井里--难摸那一调(吊)八百个铜钱穿一串--不成调(吊)九格加一格--失(十)格刀子切元宵--不愿(圆)三九天穿单衣--威(畏)风三十年的纺织娘--老油(蚰)嘴三个钱买个牛肚子--尽吵(草)三个菩萨堂--妙妙妙(庙庙庙)三尺长的梯子--搭不上言(檐)三毛加一毛--时髦(四毛)三升米粑--难处(搓)三月间的菜苔--不管(嫩)三月鸭蛋--尽闲(咸)三月的杨柳--格外亲(青)三年不种花--道(稻)地三更半夜出生--害死(亥时)人三朝的牛痘--溜(瘤)起来了大门里种南瓜--难(南)上加难(南)大车拉煎饼--贪(摊)得多大麦掉在乱麻里--忙(芒)无头绪大头猫儿作揖--老糜烂(虎拜)大胡子烤火--快了(燎)土地堂里填窟窿--不妙(补庙)土地爷坐秤盘--志诚(自称)土地爷坐班房--劳(牢)神了土地爷洗脸--失(湿)面子土地爷掉在井里--劳(捞)不起大架土地爷的内脏--实(石)心实(石)肠土地爷死儿--绝妙(庙)土地爷卖房子--盛(神)不住土蚕钻进花生壳--假充坏人(仁)下巴上面放铳--吓酥(须)下雨天不打伞--吝啬(淋湿)下雨天出太阳--假情(晴)下雨天不戴帽--临(淋)到头上下雨天放风筝--实(湿)骨子下雨往屋里跑--轮(淋)不着你丈夫扇扇子--凄(妻)凉丈二宽的褂子--大摇(腰)大摆山坡上烤火--因地制宜(柴)山上滚石头--实(石)打实(石)山头上吹喇叭--名(鸣)声远扬山西的胡桃--瞒人(满仁)山沟里的杏子--苦人(仁)山沟里敲鼓--回想(响)千年的古庙--没声(僧)门头上挂斧头--高作(斫)门头沟的财主--摇(窑)头门神老爷甘蔗--指教(纸嚼)马背上打掌子--切题(蹄)太远马尾做琴弦--不值一谈(弹)弓起腰杆淋大雨--背时(湿)小鱼追鸭子--找事(死)小豆做干饭--总闷(焖)着小和尚头上拍苍蝇--正大(打)黑暗小炉灶翻身--倒运(煤)小炉匠戴眼镜--找咱(碴)小姑娘梳头--自便(辫)小孩倒在娘怀里--靠福(腹)小葱拌豆腐--一清(青)二白小碗吃饭--靠天(添)和尚打伞—无发(法)无天孔夫子搬家--净是输。

(净是书)。

利用富有农村特色的谚语,歇后语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

我的理解是,俗语是歇后语、谚语、顺口溜等的总称。

歇后语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固定性口语。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,像谜语里的“谜面”;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解释,像谜语里的“谜底”,是表达意义的重要部分。

两部分之间有间歇,间歇之后的一部分常常不说出来,好让人猜想它的含义,所以叫作歇后语。人们也常常把它称为“俏皮话”。

歇后语分为喻意的和谐音的两类。喻意的歇后语,它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,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,如“大海里捞针——无处寻、快刀切豆腐——两面光”。

谐音的歇后语,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,这是一种“言在此而意在彼”、妙语双关的现象,如“旗杆顶上绑鸡毛——好大的掸(胆)子、窗户上吹喇叭——鸣(名)声在外”。说话或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歇后语,可以使语言表达得形象活泼,饶有风趣,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,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。

但是,要选择内容健康的,抛弃内容庸俗落后的。对于内容健康的歇后语,也要根据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语言环境恰当地使用,不能滥用。

不宜在庄严的场合里使用。如果用得牵强,用得生硬,那就要弄巧成拙了。

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。一般都能揭示客观事理,富于教育意义,如“天下乌鸦一般黑、众人拾柴火焰高、吃不穷、穿不穷,不会算计一世穷”等。

谚语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样式,句式匀称,音调和谐,具体通俗,形象生动。所以,适当地运用谚语,能够增强表达效果。

但是,有不少谚语含有剥削阶级或封建迷信的意识和偏见,如“龙生龙,凤生凤,老鼠生儿会打洞”,显然,这是应该剔除的糟粕。谚语与成语的主要区别在于:谚语一般是句子,成语大多是词组;谚语一般显得通俗,成语大多显得典雅。

农谚往往带有地域性,成语具有全民性。格言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。

一股出于名人之手,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。例如“穷不失义,富而不骄(《孟子》)、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(《资治通鉴》)、满招损,谦受益”(《尚书》)。

格言意在阐发事理,多为警策之辞,所以在议论中引用格言,能够给人以启示,更富于说服力。格言在形式上与谚语解相似,都是完整的句子,在内容上一般都具有教育意义。

但二者又有区别:从来源看,谚语多出自群众集体创造,格言则往往出自名人之手;从语体看,谚语多为口语,而格言多为书面语。

词语首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