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雨

小雨朗读

雨来细细复疏疏,纵不能多不肯无。

似妒诗人山入眼,千峰故隔一帘珠。

译文

细细的,疏疏的,雨儿飘飘洒洒;你下又下不大,停又不肯停下。

是不是妒忌我太喜欢欣赏那远处的青山?故意从檐下滴成一层珠帘,遮住那千峰万崖。

注释

疏疏:稀稀的样子。

“千峰”句:远山好似隔在一层珠帘中,似有似无。

小雨创作背景

  这首诗约作于宋孝宗乾道(1067-1068年)年间,一次旅途中遇小雨有感而作。

参考资料:

1、李梦生.宋诗三百首全解:复旦大学出版社,2007:247-248

  生活中小事,自然界景物,到了杨万里的笔下,总是充满无穷的情趣。杨万里生平游迹很广,他的诗中,写山水的很多;他又特别喜欢景,所以写的也不少。这些诗,每一篇有每一篇的特点,令人百读不厌。这首绝句写小本是没有情的东西,杨万里偏要赋予它与人相同的感情,于是使诗充满了新鲜感。

  诗前两句刻画小,说丝丝细,稀稀拉拉地下着,既下不大,又不肯停下。首句以两组叠字状出小的情况,非常传神,与他的《作抵暮复晴》中“细如尘复如烟”句一样,描绘得很细,但有程度上的不同,这里写的是小,不是毛毛,所以不如尘似烟,而是“细细”与“疏疏”。第二句从量上写,不能多又不肯无,那便是小

  即使是小,下久了,在屋上、树丛中也都渐渐地凝聚成水珠,滴落下来。三、四句便写这一情况。杨万里在《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》中也曾描写过这样的景,诗说:“入秋空细复轻,松梢积得太多生。忽然落点拳来大,偏作行人滴伞声。”对水滴下采用自然的描写手法。这首《小》诗,换用拟人手法,说自己生平喜欢看山,这似乎对自己妒忌,有意从屋檐上滴下,组成一张珍珠般的帘子,把那千峰给遮挡。“珠帘”二字很确切,因为不大,尚是一点点下滴,如成串的珍珠;如果是大,流下的就是水线、水柱,而本身就成了帘子了。说妒,诗人是在调侃,但这一调侃非常有意思。因了的妒,挂上了珠帘,却使原本的景色似乎更加优美。因为是稀疏的珠帘,隔着它去眺望远处的山峰,增加了迷濛,比直接看山更富有诗情画意。清代蒋士铨《题王石谷画册》中有“不写晴山写山,似呵明镜照烟鬟”句,说出了中青山的韵味。杨万里眼前的山,正带有这样的韵味,也正是杨万里追求的意境,他在《秋叹》中也这样写道:“横看东山三十里,真珠帘外翠屏风。”对隔着窗前珍珠般的帘眺望婀娜的青山,充满了喜悦。

  诗仿佛不经思考,脱口而出,正如他在《晚寒题水仙花并湖山》诗所说,“老夫不是寻诗句,诗句自来寻老夫”。语言明快而诗意曲折,正是杨万里小诗的特点。

杨万里

杨万里,字廷秀,号诚斋,男,汉族。吉州吉水(今江西省吉水县)人。南宋杰出诗人,与尤袤、范成大、陆游合称南宋“中兴四大诗人”、“南宋四大家”。 ...

杨万里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客中百感情弥适,徇友相规刊笔格。卖画囊无造孽钱,此心有似江潮白。

()

春无雨,农民苦。麦苗短,枯遑萟。稷黍女,缚柳条。男打鼓圭璧,告神神不语。

泪滴秋田未耕土。黑云四塞天如墨,望雨不来试风色。

()

云绕青山水绕堤,游人陌上手同携。遗簪坠珥欢方洽,只恐楼头日欲西。

()

飞烟处处网寒山,幽客临风乍浣颜。所恃林峦多郁确,始教泉石并深閒。

千峰爽气相回薄,一片秋光自往还。便合从兹招隐士,淹留宁假桂枝攀。

()

新年已十日,十日在家乡。到家一句子,哑子吃生姜。

眉毛上

()

落花寒食漫从容,野摘堪供菜肚翁。

一笑琅玕青满腹,红绫还忆旧家风。

()